在松滋市西南边境,卸甲坪土家族乡由于海拔最高,被称为“荆州屋脊”,是湖北省要点插花贫困乡。
过卸甲坪,绕黄林古桥,越彭家沟,经凤凰淌,沿着峻峭高低的山路走到止境,有个石山环绕的小坡地,叫“岩宅院”,45岁的郑发兵就住在这山洼洼里。
贵州省贵阳市妹子张老皿在浙江打工期间,认识了勤劳朴素的郑发兵。2012年六月,她曲折千里跟着郑发兵来到了松滋卸甲坪。没来卸甲坪时,张老皿知道郑发兵家里穷,可是没有想到穷得什么都没有。
一间寒酸的土坯房,半间住人,半间喂猪,连大门都是用高粱梗扎成的,更不用说有件像样的家具了。
破落的家,荒芜的田,一贫如洗,这一切出乎张老皿的预料。“不脱贫,就不领成婚证,必定让你过上好日子”。这是最初郑发兵对张老皿的许诺。从此,郑发兵起早贪黑,走上了归于自己的脱贫之路。
山顶上近200多亩山林,坡地上还有大片荒地,郑发兵觉得这是开展生态饲养的绝好条件。
没有基地,他开山辟路,拓荒种田,栽培了16亩玉米;没有本钱,帮扶干部每年送来6只小猪,驻村工作组帮他联络精准扶贫借款,额度从每年2万元,到3万元,再到4万元,10万元,郑发兵买来猪、牛、羊;没有技能,他从零开始学起,就这样,郑发兵在山顶受骗起了“牛羊倌”。
两个人,一条心,没日没夜地忙。2016年,手头有了些积储,加上危房改造的补助,郑发兵总算告别了高粱梗当大门的土坯房,建起了面积96平方米的新房,郑发兵和张老皿还买来家具家电,买来喂食牲口所需的脱粒机、粉碎机等各种机械设备,总算有了个家的姿态。
不喂饲料,生态饲养,郑发兵养的牲畜肉质天然比圈养的好,再加上扶贫队协助推销,郑发兵的猪牛羊肉每斤比市场价高出五六块,还求过于供。2017年郑发兵收入十多万,当年脱贫出列。
从高梁梗当大门、不蔽风日的土坯房,到住上宽阔洁净的新房;从四处流浪的光棍汉,到迎娶来自省会城市的新娘子;从吃饭穿衣全赖同乡接济,到年收入10多万元,在高山绝顶之上,郑发兵上演了一幕逢凶化吉的脱贫故事。
现在,郑发兵不只脱贫又脱单,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户。跑地猪、运动羊、散放牛遍及山顶,瘠薄的土地变成期望的膏壤。